康藏密码——噶丹·松赞林与唐卡
发布时间:2018-05-31 19:58

正在参加中经·看我秀“笔尖下的七彩云南”[导游辞编撰大赛]比赛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踏上这块名为迪庆的吉祥宝地,一步步向着佛国的净土靠近,若要在此与佛接下善缘的话,不妨先随我一同前往噶丹·松赞林寺一探究竟吧。

位于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因为与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著名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地方十分相似而于2010年更名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藏语中意为“心中的日月”,在汉语中也象征着“人间仙境”,在英语中也有着“世外桃源”的意思。

我们今天所要前往的,正是位于香格里拉县城5公里处的噶丹·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省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康藏地区最富盛名的“十三林”之一。若是有读过《藏地密码》的朋友应该也对神秘的藏地有所了解或者好奇吧,今天我们便去走近这座藏地佛寺,感受藏传佛教与藏地文化无穷的魅力。

在清康熙年间,康藏一带由于教派之争战乱不断,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和硕特部的帮助下,用武力平息了战乱,于康熙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9年奏请康熙帝获准后,亲自占卜选址,在原噶玛噶举派的孜夏寺废址上动工建寺,历时三年建成,完工后五世达赖喇嘛又赐名“噶丹·松赞林寺”。寺院建成后,一度僧侣众多,香火兴旺,鼎盛时僧侣人数达到2000多人。

松赞林寺占地500亩,依山而建,整体仿照布达拉宫格局而建,“小布达拉宫”之称由此而来。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了松赞林寺的大门口。大家抬头便能看到那块题着“噶丹·松赞林寺”几个大字的匾额,这几个字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大家一定好奇很久了吧,这个“噶丹·松赞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在佛教故事里,天界分为“六重天”,其中第四层名为“兜率天宫”,是未来佛弥勒菩萨的居所,它经由菩萨法力施为,变得庄严神圣且美丽如画,被称为“弥勒净土”,是藏传佛教信徒所向往的最高境界。而“噶丹”正是“兜率天宫”的藏语称呼。并且第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就被宗喀巴大师命名为“噶丹”,在这里加上这个前缀也昭示着与格鲁派首创之噶丹寺一脉相承。

“松”在藏语中是“三”的意思,佛学中把佛、法、僧称为“三宝”,经、律、论叫做“三藏”,世界分为“三界”,佛也有“三世佛”等等,毫无疑问“三”在藏传佛教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再说“赞”字,指的是天神游戏过的地方,而“林”是“幸福的乐园”。所以“噶丹·松赞林”可以称为“众神游戏的兜率幸福乐园”,这就是“噶丹·松赞林”的寓意了。

松赞林寺的扎仓、吉康两大主殿建于最高点,居于全寺正中位置。大寺坐北向南,为五层藏式雕楼建筑。其中扎仓大殿上层铺设镀金铜瓦,殿宇屋角飞檐兽吻又具有汉地寺庙建筑风格;下层大殿有108根柱楹,可同时容纳1600人趺坐念经。左右墙壁为藏经“万卷橱”,正殿前座供奉有五世达赖喇嘛铜像,其后排列着著名高僧的遗体灵塔。后殿则供有宗喀巴大师、弥勒菩萨和七世达赖喇嘛铜像。顶层正楼特设精舍佛堂,供奉五世达赖喇嘛、七世达赖喇嘛佛像,以及贝叶经卷、唐卡、传世法器等。

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除五世达赖喇嘛和七世达赖喇嘛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佛像和贝叶经外还有五彩金汁精绘唐卡和黄金灯。寺内还藏有《丹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以及各种精美鎏金或银质香炉、万年灯等。

各位朋友一定发现了,这当中有一个大家没怎么听过的新词——“唐卡”。如果有朋友是《盗墓笔记》的忠实粉丝的话,想必已经在前传《藏海花》中见过这个词了,当然了,书中所说的“阎王骑尸唐卡“,我认为要对它的存在问题持保留态度。唐卡,也叫做唐嘎、唐喀,是从藏文音译过来得到的词汇,指的是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族的百科全书。因此“阎王骑尸”这样的唐卡兴许就真的存在于藏区之中呢?

它有点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绘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段装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和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的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介绍了那么多,大家一定很想亲眼见证、亲身感受神秘地藏地风情吧?请各位朋友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一起进入噶丹·松赞林寺吧。


评论信息
目前共有0条评论 评论
猜你喜欢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扫一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