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者,大人之学也,盖四书之首。夫子之道,莫不发端于此。开篇所谓之大道,在于明德。然何谓之明德?何以明德?亦发人深思。明德,立人之始也,余以为欲立一开化健全之现代人,非读书,非博学断不可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之至,人格已然屹立。此乃读书之大用也。礼记有言:“大道之始,天下为公。”然人之大道,莫不始于读书,始于博学慎思也。人生之旅,旅途漫漫,书籍相伴,自当怡然相对。
余七岁习诗,九岁识学庸,十岁初涉老子之言,始觉老子所著最为玄妙,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也。其间乐趣,如过九曲,见山间之清泉。盈盈夺目,乃又不得至。始觉书海无涯,回头无岸。此亦是身为华夏儿女之幸。吾国之宝库,浩然若烟海,虽终生难触其真,然其璀璨之星光,处其间之妙绝,亦始人心向往之。儒家之学,自武帝始,亘中国思想之核心千年有余,乃至于今日,形成中国特有之国民性。然品其四书,亦感悟到其间传承千年之重量。读《大学》,乃知修身之要务,明人生至于大道之先后;《中庸》,教人慎独敏行,不偏不倚,达至中和之境界。孔子其人,虽远千年,然徜徉其句读,亦自清若近邻之友。仿佛一场穿越千年的心灵交汇,岂不妙哉。儒家之学,实乃经世致用之大学问。不过倘若中国社会仅儒学一家,“每一个中国人常隐藏于内心的浮躁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恐就无法得到救济,那也许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幸哉,道家的自然主义便是这强力的镇痛剂,因而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道家之“无为”亦并非消极的不作为,而是教导我们“不妄为”,不违背事物发展之规律。正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顺乎天理乃至于道,因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与儒家思想亦有许多相通之处。老子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恶之地,更几于道。”原来世间万物最接近于“道”者竟在于此。我喜爱大海,也常常迷恋于水的精神。抽刀断水,水让刀。因而源远流长。水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之相争,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因而最接近于道,所谓“不争之得”。也是因为他的不争,所以不会被外物所纷扰,亦没有过失,始终循于“道”的轨迹。人心亦是如此,倘若能内心保持平静,便不会被外物所动摇,因而也能接近于道了。中华文化,上启黄帝,绵延至今,其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实用之不竭,永葆光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热爱读书,亦如我对旅行的偏爱。读《冈仁波齐》 ,最使我感触的莫过于那十一个藏民的朝圣之路。一路上,他们怀着一颗极度虔诚的心,迈步,双手合十,举手,匍匐,跪地,磕头,周而复始,毫无怨念的走在这段不朽的道路上,老人一辈子的愿望莫过于去神山朝圣,到达冈仁波齐后,再安静的死去,归于尘土,与这圣洁的土地融为一体。那样的情景亦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忘怀。我的家乡在四川,那条令太多人魂牵梦萦的川藏线上,每天都有太多太多动人的故事在发生,而我也有幸在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亲自走了一回川藏线。当然,也见到了那些无数次在我梦境中出现的身影,他们五体投地,衣衫褴褛。裤子破了,甚至没有一处衣物谈得上完整。但肉体的磨难包裹着的,却是那一个个虔诚的向佛之心,我没有宗教信仰,却在那一天被那样的信仰的力量所震动,那是我在书中亦无法真切体会的震动,来自心灵,来自灵魂的震颤。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二年。朝圣路上生,朝圣路上死,一心礼佛又何惧路长,只留下一路上生生不息,亦赋予这条路以真正的神圣。这样的神圣,也许不是因为这条路的终点,而是这两千多公里的路上,每一个普普通通,衣着褴褛的朝圣者。在拉萨,我遇见了一个不过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亦是一位小朝圣者,他的毛衣开了洞,头上结了厚厚的茧子,手上牢牢套住的木制滑板磨去了一大半的厚度。也许是一路上过于辛劳,他看上去有些无助,但是那看似无助的表面背后,他身上的斑斑印记,却又在彰显着这个不过十五六岁的孩子的坚毅,我递给他一瓶水,深深的鞠了一躬。西藏这一片净土实在过于美丽,而我始终忘不了的,确是人,那每一个为信仰而追逐的人。若不是因为读书,也许我永远也难以体会川藏线真正的魅力。而因为旅行,我才能发自灵魂深处的体悟到作者笔下那样的景与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旅行产生的化合反应,实在令人为之动容。书与远方,定将是我一生之追求与信仰。
生活中我们可能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生就不同的面孔,面对不一样的生活与境遇。然而读书时,我们又是那样平等,平等的享有与那些圣人贤者对话的权利,身处其间,我们就是书籍的主人,而不只是书籍的拥有者。那些跳动的字符,声名远播的圣贤不过是我们的仆人,任由我们吸取他们终其一生的思想精粹。这亦是读书不凡的魅力,他 带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权力,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
读书之功用,虽无立杆之见影,却能在长久的日子里,带给我们心灵的慰籍与充盈。在那些孤独的日子里,捧上一本书,夏目漱石会告诉我们“今夜月色真美”,因为有你在,月亮才格外美丽。我们会看到徐志摩“折一只美丽的海棠,献给我曾经的心爱的姑娘...”村上村树会在我们耳边轻轻讲述:“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在你心灰意冷,无助而绝望时,东野圭吾也许会拍拍你的肩膀:“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书籍相伴的人生,我们也许会孤单,但绝不孤独 。
读书使人不惑,读书亦会使人明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短暂,所有一切不过都是过眼云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的笔下,曹操何等英雄是也,然而最终之结局,莫过于一句“而今安在哉?”人之一生,或风光,或沉沦,最后的结局也莫过于一个“死”字。既然人之一生,结局不能改变,我们能够掌控的,不过是这踏向死亡之路的过程,这道路中的每一寸风景与荆棘。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活着从来都不是活着的目的,既然结局相同,我们这一段旅程是为了什么而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就像那些走在朝圣路上的人一样,人生有所追求,方得真意义。这也是书籍所能带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它能让我们在走向死亡的旅途中浸润我们的灵魂,“向死而生”。
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之气度,从来不看衣着,而是个人的涵养与学识。年华终会老去,而唯有智慧与修养会与我们常伴,不仅不会随着岁月消蚀,反而会随着个人的沉淀愈发夺目,通过我们的气质,谈吐,品味以及胸襟毫无保留的散发出来。“天下之事,利害常相伴;存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书籍从不会亏待每一个乐意与之相伴的人,他会赋予人以真正的美丽。那穿越时空的力量会带给我们睿智,让我们告别平庸,充盈我们的内心,赋予我们的灵魂以深度。
人们常说,经济之独立是个人独立的基础。没有经济的独立其他层面的独立便无从谈起。然而,对于人格来说,思想,精神之独立才是其根本。陈寅恪先生曾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简而言之便是有自己的思想,对事物独立的判断准则并始终贯彻。反之则一如鲁迅先生笔下那些围观叫好杀中国人的中国人一样了。个人乃至民族之觉醒,单靠体魄之强健逃脱不了被奴役的命运。因为,真正使他们遭受奴役甚而习惯乃至依赖于这种奴役的,从来都不是躯体的康健与否,而是思想,是民智的启迪与否。这也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之目的。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达至个人之真正的思想独立,唯有读书,唯有博学。因为读书,人的生命除了向后延长还可以向前延长。在这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中,赋予我们真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书籍便是我心中长存之浩然正气。人生漫长,旅途漫漫,有书籍相伴,自当有万丈豪情,随遇而安,随缘而适,坦然笑对生活的波澜。“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书籍的精神力量便如这“道”一般,不可名其状,却总使我用之而不竭。书籍,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大道之行,唯书与远方。
